农业经济问题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 绿色发展 节能先行

    <正>~~

    2025年06期 No.54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迈向2050年的中国农村人口和乡村变迁研究

    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课题组;韩长赋;

    当前研究中国未来农村人口和乡村变迁对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全国100个行政村调研数据,利用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建立农村人口预测模型,预测发现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将持续减少,到2050年降至2.62亿,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下降,到2050年将下降到1.5亿。农村人口变迁将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收入来源多元化,并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及乡村治理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提出要顺应未来人口变迁趋势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农村人才战略、创新农村养老模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

    2025年06期 No.546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顺应底层逻辑变化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

    叶兴庆;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提高,强化农户承包经营权的底层逻辑发生深刻变化,突出的是“农民”范畴发生明显变化、承包地的保障功能在逐步降低、承包地的他用特征在逐步彰显。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情况表明,在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农用地的私有产权进行规制具有正当性和普遍性。中国应顺应底层逻辑变化、借鉴国际经验,健全农民集体所有权权能和实现方式,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相较于小块土地私有制的制度优势释放出来;创新农户承包权实现方式,降低土地经营权集中和地块合并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消除制约土地经营权流转期限的制度障碍,树立鼓励长期流转的政策导向;在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剥离承包地承载的保障功能,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向要素贡献靠拢。

    2025年06期 No.546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中国与中亚地区棉花产业技术转移:逻辑机理及实现路径

    谢艳乐;毛世平;

    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地区棉花产业技术转移是改善中国原棉供给结构和提升中亚地区棉花产能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技术差距理论和环节转移说,从技术提供方和技术接受方双重维度,厘清中国与中亚地区棉花产业技术转移的内在逻辑,探明技术转移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发生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中国植棉技术的有效供给和中亚地区植棉技术的现实需求是推动双方技术转移的缘由与动力;技术转移促使双方棉花产业要素配置能力得到强化,棉花产业竞争力得以提升。为此,本文从技术提供方和接受方技术适配的角度,提出推进中国与中亚地区棉花产业技术有效转移的实现路径。

    2025年06期 No.546 2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农作物秸秆利用治理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基于江苏省如皋市的案例分析

    倪加鑫;展进涛;

    推动秸秆“全量、全域、全程”科学化、高效化、高值化利用是农作物秸秆利用治理的核心,以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然而,实践中因大国小农的国情特征导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不仅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出现超量“还田”的技术困境。本文在阐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实背景、基本概念与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现实困境—主体激励—预期目标”的分析框架,并结合江苏省如皋市治理改革的试验案例,探讨分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发现,第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秸秆“还田”质量不高、秸秆“离田”难、主体收储难和多元高值化利用途径少等根本性问题,特别是“收储环节”的市场失灵往往导致多元化利用不充分。第二,本文结合江苏省如皋市改革经验发现,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需要围绕秸秆“还田—离田—收储—利用”四个紧密衔接的环节,这一过程包含两个并列衔接的逻辑,即“还田”环节改善了秸秆“肥料化”方式,“离田”环节则拓展了秸秆“多样化”途径,从而实现“一主多元、并重发展”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格局。本文对于更好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以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具有启示意义。

    2025年06期 No.546 3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盈利困境:成本与产值的双重解析

    池书瑶;卢玮楠;罗宇;赵敏娟;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可持续推广的关键在于政策实施的经济效应。本文运用处理效应模型,探讨复合种植的盈利水平,并识别其在节本增收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1)实施复合种植未能提高农户盈利水平,反而导致净利润显著下降。(2)复合种植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产值未见明显变化,但总成本显著增加,其中人工成本增加最大,机械成本和土地成本增加相对较小。(3)与四川省相比,陕西省实施复合种植导致的总成本上升和净利润下降更为显著。此外,复合种植社会化服务虽然显著提高了产品产值,但由于总成本的进一步上升,净利润未能得到明显改善。本文认为,应从促进技术体系集成创新、加快配套农机研发应用、熟化区域技术模式、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补贴机制等多个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2025年06期 No.546 4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城乡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韧性的多维测度与影响机制分析

    李宏;唐新;

    以城乡融合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全面振兴,集中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城乡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韧性提升,关乎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本文对城乡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韧性水平进行了综合测算,并就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韧性促进效应进行了机理分析,而后结合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门槛模型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韧性促进效应进行测度与检验。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两者都呈现出了显著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韧性都呈现出持续快速提高的特征。同时,城乡融合发展对农业产业韧性水平提升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尤其是对农业产业抵御灾害等外部冲击能力的正向影响较大,对农业产业再造力的影响则不显著;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并且总体上呈现出了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此外,城乡融合发展对农业产业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和维度差异,其促进效应在相对不发达、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以及农业产值比重较高的地区会更大,而且空间融合维度和社会融合维度的促进效应更显著。

    2025年06期 No.546 6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中国农业农村投资政策演进: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

    黄惠春;陈佳敏;杨军;

    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投资政策体系对激活农业农村投资增长动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全面回顾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农村投资政策变迁历程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农业农村投资政策的演进特征和内在逻辑。研究表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中国农业农村投资政策理念不断更新,统领性与协同性持续增强,工具运用日益丰富。在工农、城乡关系调整与利益博弈驱动下,中国农业农村投资政策遵循着国家主导下的渐进性变迁与间断革新交替的路径不断发展。针对当前政策相对滞后、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足、内容结构供需错配、政策主体零散等问题,本文提出应坚持科技引领、要素激活、创新驱动、系统优化,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深化部门协同、优化内容匹配、激发主体活力等措施,构建面向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投资政策体系。

    2025年06期 No.546 8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嵌入性视角下村集体企业促进乡村治理共同体生成机制研究——以贵州省岩博村为例

    万紫微;曹欣月;徐虹;

    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推动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村集体企业是促进乡村治理共同体生成的重要推动者。基于嵌入性理论,本文选取贵州省岩博村作为典型案例,构建了“市场—关系—组织”三维嵌入路径分析框架,探讨了村集体企业在乡村治理共同体生成中的嵌入路径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村集体企业作为嵌入乡村社会的核心力量,通过市场、关系和组织的三重嵌入,将经济利益、社会关系与治理机制有机结合,构建了利益、情感和行动三位一体的共同体。村集体企业不仅通过市场嵌入提供了稳固的经济基础,保障了集体利益的共享,还通过关系嵌入重塑了村庄社会关系与情感联结,增强了村庄内部的凝聚力。同时,组织嵌入强化了制度化的权威与治理参与,确保了村民对集体事务的长期认同和有效参与。三者协同作用,共同推动了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生成与稳固。研究不仅丰富了关于乡村治理与集体经济互动的理论框架,还为实现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参考。

    2025年06期 No.546 9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从“公地悲剧”到“公地喜剧”:发起人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农村产业公地培育

    王彩虹;马荟;周立;

    促进乡村产业兴旺,需要推动产业融合,但多数乡村因忽视了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产业公地培育,而难以实现产业融合。本文将产业公地培育视为公地治理问题,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理论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农村产业融合中发起人的社会网络如何影响产业公地培育,助力村庄走出“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走向“公地喜剧”。本文以村域边界为标准,划分了内部和外部社会网络,并从惠农视角区分了产业公地类型,通过对四个典型村庄的多案例研究发现:(1)内外部社会网络水平高低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不同的产业公地培育效果:“内外双低—空心化”“内高外低—短期化”“内低外高—俱乐部型”“内外双高—共享型”;(2)社会网络主要通过资源整合、信任协商和社会偏好三个作用机制,推动产业公地的培育和发展。

    2025年06期 No.546 11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工商资本下乡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价值共创的过程机制研究——基于四川天府新区T村的纵向案例

    张社梅;邓杰豪;王舒;莫经梅;

    工商资本下乡对于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构建“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分析框架,以四川天府新区T村为例,探讨工商资本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二者实现价值共创的过程机制。分析表明:T村引进工商资本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变革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由不同价值主张驱动,而资源整合和服务交换是价值实现的关键内核;价值取向的对抗性在二者价值共创过程中始终存在,需要完善合作制度和规范流程以保障二者的动态平衡;上级政府的参与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与工商资本博弈中取得主动的关键。本文增强了价值共创理论的新场景解释力,也为下一步有效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实现村企双赢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6期 No.546 13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2025年期刊自办发行启事

    <正>尊敬的读者朋友,本刊一直得到您的支持和厚爱,对此向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2025年《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全部自办发行。为了确保广大读者能顺利订阅本刊,订户朋友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办理订阅手续,也可通过邮局订阅。一、付款方式银行汇款:开户银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农科院支行账号:110060435018001043754户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宁夏二、联系方式网站:www.iaecn.cn邮箱:nyjjwtzzs@126.com电话:010-82108705联系人:鄂老师三、订刊说明1.汇款后请务必将期刊征订单发送至本社发行邮箱nyjjwtzzs@126.com。

    2025年06期 No.546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农业技术经济》2025年第6期目录

    <正>~~

    2025年06期 No.546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