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问题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 《农经》征稿启事

    <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性时刻,《农经》杂志应时而生。本刊以“立足中国实践、面向全球视野、引领学术创新、服务三农发展”为初心,致力于成为农业经济领域的学术灯塔与实践指南,以学术之力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农经》是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主办、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出版的又一本农业经济领域的学术期刊。《农经》秉持差异化发展理念,突出三大特色:优先刊发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为打破学科壁垒提供创新视角;优先支持年轻作者发声,为青年学者搭建思想交融与成果展示的平台;优先推动国内外研究对话,促进全球视野下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我们希望能与广大作者共同用创新理论解构传统范式,用跨界思维激活学术基因,在泥土芬芳中孕育属于这个时代的农经新经典。

    2025年09期 No.54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集体地权性质、土地占有与第二轮土地延包

    刘守英;蒋昱珺;

    定型化的集体地权结构是第二轮土地延包的前提基础,结构变革下的土地功能变化为延包政策实施提供了可选空间。延包政策选择需要在维护制度稳定性与解决部分农民土地问题之间寻求平衡。伴随农地制度变迁,集体地权性质在土地所有权、土地权利分割、地权稳定性和土地产权强度方面已经定型,破坏已经形成的地权制度将付出高昂的制度成本。因土地承包关系长久化而产生并累积的无地人口并未陷入生存发展困境,他们通过积极参与城市非农就业、融入更高待遇水平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等途径解决自身生存保障问题,在结构变革下对无地做出的有效应对,降低了现行土地制度的实施成本。基于试点地区现行延包政策安排的分析发现,集体经济组织能够通过村社制度弹性在稳定地权的前提下满足部分农民对土地利益的诉求。由此提出第二轮土地延包的政策建议:一是利用第二轮延包实现土地承包关系更长期的稳定性,强化农民对土地权利的长久预期;二是利用集体村社制度的弹性回应部分无地少地者的土地利益诉求;三是从根本上落实进城农民的城市权利;四是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水平,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接轨。

    2025年09期 No.549 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奠定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地产权制度基石

    钱忠好;施伟;黄鹂;石锐;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构建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农地产权制度之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生产力三要素视角对农业现实生产力进行系统的考察,分析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生产力三要素的影响,探讨如何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以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研究发现,农业现实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又与现行农地产权主体不清、产权内含不够明晰、交易受限等因素有关。应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按照“三权分置”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农地产权主体,明晰农地产权内含,强化农地产权的可交易性,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2025年09期 No.549 2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中国农田建设政策的演进脉络与深化改革方向——基于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文本分析

    朱华东;张蚌蚌;

    中央“一号文件”已成为中国“三农”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和综合体现。本文以1982—1986年、2004—2024年发布的26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研究和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法,系统考察中国农田建设政策的演进脉络和经验启示,为政策完善与优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农田建设在“一号文件”中的词频数量经历了低频次到高频次再到低频次的过程,并长期关注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2)农田建设政策涉及工程建设、地力提升、产权调整和科技服务等方面,涵盖内容趋于系统全面。(3)农田建设政策在发展历程上经历了群众自主、试点探索、规范完善和全面实施4个阶段,具有逐步推进、深化拓展以及改进完善的阶段性特征。(4)政策工具分析显示,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较多、环境型政策工具次之、需求型政策工具相对弱势,农田建设政策体系的构建正在从“直接供给、环境短缺、全能包办”向“上下联动、环境创造、多元参与”转变。最后,本文提出在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进程中,应坚持“上下”贯通、为用而建、科学推进、全链思维、“建管”并重的深化改革方向。

    2025年09期 No.549 3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8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何以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基于“嵌入—调适”的分析框架

    朱新华;王小荷;

    基于嵌入性理论,本文构建“嵌入—调适”的三维分析框架,探讨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夯实乡村治理基础的内在机理,并以W市S村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改革嵌入乡村治理场域的调适机制与实践逻辑。研究发现:(1)规则嵌入有助于厘清产权边界,借由法律赋权明晰“三权”边界,有效消弭因产权模糊引发的利益冲突,并借助利益均衡调适,实现制度规则的可执行性与基层认同;(2)主体嵌入突破乡村治理梗阻,促使多元主体消除沟通壁垒,通过组织强化调适,构建起职责明晰、运行高效的治理网络;(3)资源嵌入释放土地资本潜能,通过盘活资源要素,推动物力、财力、人力的转化增值,并借助价值提升调适实现资源资本化并反哺乡村公共服务供给。阐明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与乡村治理基础核心要素的“嵌入—调适”关系,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机衔接提供理论与实践支点。

    2025年09期 No.549 5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国反食物浪费行动:政策演进、存在问题与优化路径

    张曼;赵钰漩;刘凡;普蓂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减少食物浪费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如何落实《反食品浪费法》、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建立切实有效的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结合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理论,从战略设定、协同机制、结果产出和影响评估四个方面阐述反食物浪费的治理框架。在此基础上,梳理中国反食物浪费行动的政策演进脉络、实施成效以及存在不足。通过与国际反食物浪费先驱欧盟和英国的治理经验进行对比,本文认为为更好地推进中国反食物浪费行动、建立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建议设置分阶段分环节的战略目标,实现由点及面系统治理;健全食物浪费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共治;分主体落实行动指南,营造节约型社会氛围;建立食物浪费数据收集机制,强化定期评估与反馈。

    2025年09期 No.549 7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政府抽检、供应链可追溯与水产品安全源头治理:监管威慑抑或市场激励

    金宇;周洁红;

    遏制动物性农产品养殖中违规使用抗菌药行为,是中国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期任务。尽管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投入不断提升,中国依然面临着动物性农产品抗菌药残留超标的严峻挑战,其中水产品是抗菌药违规使用的重灾区。本文构建纳入责任成本的损害控制生产函数,基于水产养殖户微观调查数据与中国水产品质量抽检大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等识别策略,评估了政府抽检与供应链可追溯对水产养殖户抗菌药施用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政府抽检与供应链可追溯均可以通过监管威慑机制显著降低水产养殖户的抗菌药施用水平,并且两类规制的组合实施存在协同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供应链可追溯的采纳对养殖户减药行为的影响在较大规模或本地销售的养殖户中更为明显。本文认为,在落实产地监管的基础上,辅以供应链追溯手段,提高跨区域产销衔接水平,有助于强化水产品源头治理能力,保障以用药减量为内容的食品安全。

    2025年09期 No.549 8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中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欧璟华;杨敬屹;姚树洁;

    准确描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对于了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剖析其内涵与发展逻辑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CRITIC-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与马尔可夫链等方法,基于2015—2023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其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研究发现:第一,基于测度结果,多数省份发展水平仍较低但提升迅速,制度规则建设成效显著,然而收益分配的区域差距持续存在。第二,基于区域差异结果,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绝对差异明显缩小,但区域间结构性分化仍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第三,基于分布动态演进结果,多数省份呈现“低—低”集聚特征,高水平地区整体保持相对稳定并依靠内生协同稳步演进,而低(中低)水平地区虽逐步提升,却易受“低水平循环”制约,亟需外部带动实现突破。基于此,本文建议应以提升运行效能为核心深化制度改革,完善区域分类政策与收益分配机制,强化空间联动与精准制度供给,协同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均衡提升。

    2025年09期 No.549 105-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4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全面振兴的影响研究——基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机制效应分析

    刘宪娟;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经济与普惠金融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涉农小微企业、农民、农村贫困人口等乡村群体的金融满意度与可得性,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本文选取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份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地理距离与经济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分别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全面振兴的直接影响效应、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中介变量的传导效应,及以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显著正向赋能效应,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工具变量的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间接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正向影响存在非线性递增的双门槛效应。研究结论对于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所裨益。

    2025年09期 No.549 12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9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循着生动故事,读懂中国脱贫攻坚理论密码与实践答卷——评《吾乡: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胡向东;

    <正>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脱贫攻坚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理论,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亲自督战,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出列。中国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2025年09期 No.549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农业技术经济》2025年第9期目录

    <正>~~

    2025年09期 No.549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